来源:本站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4/06/07 16:59:56
一、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主体责任,实现关口前移,有效辨识和管控各类安全风险,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T33000-2016
《山东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882-2016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铁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国铁安监规〔2023〕9号)
三、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是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确定风险分级管控方针、目标、策略;保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所需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定期对体系建设及实施情况进行部署、督导和考核。
2.公司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总经理主要负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整体推进。
3.公司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确定和组织落实。
4.公司运维安全部是公司风险分级管理的监督指导部门,负责起草公司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体系建设;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公司各部室的风险分级情况评审;负责对重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
5.公司各部室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审核、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四、风险分级管控
(一)管控原则
1.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原则,明确每一个部门在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中的责任、工作内容、要求、进度、时间计划等,确保从最高管理者到基层操作人员,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
2.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3.风险管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循环方法持续改进。改进工作过程控制、提升风险管控有效性,根据人员意识、管控水平、整改消除情况、设施设备改进程度、工作环境的变化进行风险点的增加、删改,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管控要求
1.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风险辨识、评价,但在以下情况时,需重新开展专项风险辨识:
(1)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管理制度等发生较大变化;
(2)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投入使用;
(3)技防措施、物防手段升级或变更;
(4)Ⅲ级以上营业线施工,以及在建铁路工程中特殊结构、复杂地质等危险性较大工程施工或关键作业施工前;
(5)季节变化或恶劣气象条件前;
(6)重要节假日等铁路运输高峰期或者重大活动前;
(7)发生典型事故、严重故障或安全事件等;
(8)人员、设备、工作程序、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运输生产组织发生较大调整;
(9)新建、改建危险货物装卸、储存作业场所和设施,在既有作业场所增加办理危险货物品类,以及危险货物新品名、新包装和首次使用铁路罐车、集装箱、专用车辆装载危险货物的;
(10)其他需要开展风险动态研判的情况。
2.运维单位结合生产特点和安全生产历史数据资料,选择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办法,按照从严从高的原则,对辨识出的风险逐项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3.代维单位负责组织疏港铁路铁路全线风险辨识、评价、管控措施的培训,并负责主动查找风险,并根据辨识和评价出的安全生产风险等级,明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岗位的责任,做好日常生产中的管控。
4.代维单位应及时对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实施危险源动态监管。
5.监测过程中如对象发生改变,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价。
6.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需要公司协调的风险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到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
(三)管控分级
1.四级(低风险):岗位级管控,班组级提供支持。应定期检查危险源,相关人员应了解风险源和管控情况。
2.三级(一般风险):班组级管控,部门级提供支持。应采取培训教育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制定防范措施,限期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间、措施和资金;采取管理措施对防范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视需要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消除、减弱控制。
3.二级(较大风险):部门级管控,代维单位提供支持。应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风险降低后再实施生产作业;制定控制或防范措施,立即或近期限期整改,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间、措施和资金;优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同时采取管理措施,对危险源进行消除、减弱控制;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制定相应的日常监测手段。
4.一级(重大风险):代维单位管控,公司提供支持。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必须立即停止相关生产作业活动,应立即增加、调整管控措施,对管控措施进行评估并有效落实,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由公司级进行重点管控和督导整改,制定管控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间、措施和资金,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全面整改降低风险级别。不能立即整改的,必须制定相应的日常监测手段,直至风险替代或降低后再生产作业。
(四)管控措施
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是指作业、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常用的工程技术措施有: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危险、危害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2.培训教育措施。包括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教育;三级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继续教育、作业前安全技术交底、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应急处置知识;企业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其他相关措施。
3.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成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编制应急预案、考核奖惩制度、专家论证、安全技术交底、安全检查、技术检测、实施安全奖罚等。
4.个体防护措施。按规定佩戴防护用品等。
5.应急处置措施。紧急情况分析,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等,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风险预警
1.预警级别
对于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后未能降低等级的情况,风险管控安委会应采取措施及时分级预警,使各级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信息,促进现场迅速落实整改和控制措施。风险预警分为红、橙、黄、蓝四个预警等级,分别对应一、二、三、四级风险;
红色预警由公司级负责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等级;橙色预警由代维单位负责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等级;黄色预警由部门级负责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等级;蓝色预警由班组级负责响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预警管理
各级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方法;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保证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利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监测与预警监控系统,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
附件:1.风险分级管控风险点清单(作业活动类)
2.风险分级管控风险点清单(设施设备类)
3.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4.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5.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6.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7.重大风险点统计表
8.危险源统计表
9.风险评价方法
附件1:
日照岚山疏港铁路风险分级管控风险点清单
(作业活动类)
单位:
| 序号 | 作业活动名称 | 作业活动内容 | 岗位/地点 | 活动频率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
附件2:
日照岚山疏港铁路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点清单
(设施设备类)
单位:
| 序号 | 设备名称 | 类别 | 型号 | 所在部位 | 是否特种设备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设备类别:特种设备、生产设备、施工设备、电气设备、检测设备、消防、环保与应急设备、其他设施设备类。
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类别归类,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3.场站、仓库、办公楼等场所区域类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附件3
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
单位: 岗位: 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
| 序号 | 作业步骤 |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 现有控制措施 | L | E | C | D | 评价级别 | 风险级别 | 建议新增(改进)措施 | 备注 | ||||
| 工程技术 | 管理措施 | 培训教育 | 个体防护 | 应急 处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3.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公路水路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附件4
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单位: 岗位: 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名称:
| 序 号 | 检查项目 | 标准 | 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 | 现有控制措施 | L | E | C | D | 评价级别 | 风险级别 | 建议新增(改进)措施 | 备注 | ||||
| 工程技术 | 管理措施 | 培训教育 | 个体防护 | 应急 处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3.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1级/A、2级/B、3级/C、4级/D、
4.风险级别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较小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附件5
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单位: | 
 | 
 | 
 | 
 | 
 | 
 | 
 | 
 | 
 | 
 | 
 | ||||
| 风险点 | 作业步骤 | 序号 |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 |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 评价级别 | 风险分级 | 管控措施 | 管控 层级 | 责任单位 | 责任人 | |||||
| 编号 | 名称 | 工程技术措施 | 培训教育措施 | 管理措施 | 个体防护措施 | 应急处置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说明:
1、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风险级别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较小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4.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级、下级级、班组、岗位级。
附件6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单位:
| 风险点 | 检查项目 | 标准 | 评价级别 | 风险分级 | 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 | 管控措施 | 管控层级 | 责任单位 | 责任人 | 备注 | |||||||
| 编号 | 类型 | 名称 | 序号 | 名称 | 工程技术措施 | 培训教育措施 | 管理措施 | 个人防护措施 | 应急处置 措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说明:
1、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风险级别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较小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4.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级、下级级、班组、岗位级。
重大风险点统计表
| 单位: | 
 | 
 | 
 | 
 | 
 | 
 | 
 | 
 | |
| 序号 | 名称 | 类型 | 区域位置 | 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 | 现有风险控制措施 | 管控层级 | 责任单位 | 责任人 | 备注 | 
| 
 | 
 | 
 | 
 | 
 | 
 | 
 | 
 | 
 | 直判(重大危险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危险源统计表
| 序号 | 风险点名称 | 各等级危险源数量 | 合计 | 备注 | |||
| 红色(1级) | 橙色(2级) | 黄色(3级) | 蓝色(4级、5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9
风险评价方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 分值 |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 
| 10 | 完全可以预料。 | 
| 6 |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 
| 3 |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能定期进行监测 | 
| 0.2 | 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 
| 0.1 | 实际不可能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 分值 | 频繁程度 | 分值 | 频繁程度 | 
| 10 | 连续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0.5 | 非常罕见地暴露 |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 分值 |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 人员伤亡 |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 
| 100 |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 3人以下上10人以下死亡或30人以下重伤 | 1000以上 | 
| 40 |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 1-3人死亡或5人以上10人以以下重伤 | 500以上 | 
| 15 |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 3人以上5人以下重伤 | 200以上 | 
| 7 | 不符合上级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 达到评残等级标准的 | 10万以上 | 
| 2 |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 1万以上 | 
| 1 | 完全符合 | 无伤亡 | 1万以下 |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
| 风险值 | 风险等级 |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 实施期限 | |
| >320 | A/1级 | 极其危险 |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 立刻 | 
| 160~320 | B/2级 | 高度危险 |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 立即或近期整改 | 
| 70~160 | C/3级 | 显著危险 |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 2年内治理 | 
| 20~70 | D/4级 | 轻度危险 |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 <20 | E/5级 | 稍有危险 |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 / |